喪事裏的「桶箍」代表什麼?

喪事裏的「桶箍」代表什麼?

死母路頭遠,死父路頭斷
台灣的喪俗中有個小東西,不值錢也不起眼,但是它存在的意義重大,沒了它整個喪事就覺得不夠圓滿,這個小東西叫做「桶箍」。
在台灣早期並沒有塑膠製品,就算有塑膠製品也不普遍,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必須使用的器具都是用木頭做成的佔多數,包括洗臉的「面桶」,洗澡的「浴桶」,洗腳的「腳桶」,尿尿的「尿桶」,拉屎的「屎桶」,生孩子的「腰桶」,裝米的「米桶」,煮飯的「飯桶」。

這些木桶是用一片一片的木片拼湊起來的,然後在木片外圍再套上用竹篾或細籐編成的「桶箍」套緊,防止木片散開。

「桶箍」的用途就是固定木片,防止這些木片在使用中散開解體。台灣傳統喪俗將「桶箍」具有「團結」的用途延伸解釋,所以在進行「接板」跟「壓棺位」這兩個儀式時都會擺放一個「桶箍」,意思就是說當家中的父親或者母親過世了,能夠攏絡一家人的力量也變得薄弱了,所以透過這個「桶箍」警惕著家中的子孫必須團結同心,這個家才不會分崩離析。

 

然而一切又是重男輕女的毒性發作在作祟,以正常狀態而言男大當婚女大當嫁,一個女人離開娘家之後就屬於夫家的人,在女權被壓抑的年代,縱然娘家父母親過世了,身為嫁出的女兒除了回家奔喪送行之外,是不被允許參與任何意見的,因為娘家自有兄弟會處理一切,嫁出的女兒的地位連娶進門沒血緣關係的媳婦兒還不如。

 

 
在平日許多長輩都很會說,一副大義凜然的模樣,強調手心手背都是肉,不論兒子女兒都一樣疼,那是因為家裡沒死人,那是因為分配財產的問題還沒發生,一切當然風平浪靜。

在實務案例中有位女兒是商場的女強人,身價很多很多億,但是家中的哥哥弟弟們就沒啥成就。那年她父親過世了,第一時間這位女兒就回到家裡,她直接告訴我:「該花的錢不要省,但是面子要留給哥哥弟弟們,喪事圓滿後到公司請款……。」由此可知「錢」還真的是可以破除迷信。

 

然而並不是每個女人都可以如此霸氣,有些事業有成的女人在喪事上頭還是會被傳統習俗所束縛。

 

咱再提到「重男輕女」這件事情。一個女人無法在父母親的喪事取得主導權,甚至參與任何意見也就罷了,在喪事圓滿之後甚至連娘家都回不去的也比比皆是。

「死母路頭遠,死父路頭斷」這句俗諺所指的就是嫁出女兒與娘家的關係。這兒說到的「死母、死父」意思相同,只是因為台灣俗諺習慣上會押個尾韻便於記憶傳誦。

 

當娘家的母親或者父親其中一個死了,身為嫁出的女兒雖然悲慟逾恆,但是日後偶爾回娘家還可以看得到尚在人世的父親或母親;假如父親跟母親都死了,你說該找什麼藉口回娘家呢?這就真的是「路頭斷」!

 

或許有人提出不同的觀點,覺得縱使父母親都走了,娘家還是有親人在啊,為什麼要就此斷絕往來呢?

說句老實話,當父母親健在時,子女縱然散居各地平日不太聯繫,但是總會回去「走走」,「走走」就是看看父母親,而父母親就是文章開頭所說的「桶箍」,具有團結、攏絡家庭情感的功能,因為他們在,所以親情還在;當父母親都死了,這個桶箍沒了,桶子就散了,還回家幹嘛呢?

 

身為遊子的我偶爾會回到籍貫上的故鄉或者出生地走走,那兒沒有親人,連老鄰居也是「相見不相識」,你說我回去做啥?因為那兒曾經是故鄉,也就是娘家,人事已非,但記憶還在,有記憶的地方就是故鄉。

文章出處:易春秋2024/1/22

分享出去: